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光”耀“三北”——“光伏治沙”助力筑牢“三北”工程生态屏障

发布时间:2024-07-28 13:22:13    浏览:

光,带给了人类什么?众所周知,没有光就没有人类。光合作用转化光能,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光,还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过去,光,导致这些地方干旱、贫瘠、荒漠;今天,光,给这些地方的人们带来了光明、光彩、光辉⋯⋯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符超

我国“三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双碳”背景下,光伏发电与荒漠治理相结合的“光伏治沙”模式在“三北”地区蓬勃兴起。

“三北”工程六期规划要求将“治”沙与“用”沙相结合,将“光伏治沙”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积极推动光伏发电与生态修复、现代农牧业协同发展。乐鱼登录

一年来,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各地通过实施“风光储”一体化治沙、推广“新能源+治沙”模式等措施,涌现出了大量发“光”的典型。

大名鼎鼎“光伏羊”乐鱼游戏官网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园区,700多万块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一片蓝色海洋,一群群羊在光伏板下畅快地奔跑,眨眼的功夫,它们都消失在了连绵的光伏板中。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光伏羊”。

光伏基地,既是电厂,亦是牧场,“光伏羊”正优哉游哉。青海省海南州林业和草原局 供图

羊又是怎么和高科技光伏扯上了关系?

沙漠戈壁滩上铺上光伏板后,水分蒸发量减少30%,风速降低50%,光伏板的定期清洗也就给板下的植物作了定期浇水,原来的不毛之地现在长出了绿草。然而,草长势越来越好的同时也引来了新的问题——野草的疯长。传统的人力除草也无法解决问题,借助工具和除草剂也无法根治。

有人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把羊请进来,让羊吃草吧”。看似这样一句玩笑话,却成就了如今的“光伏羊”。对于光伏发电站来说,这些野草既无法除掉又会消耗大量资金。让羊吃掉野草,既能让羊吃得饱,又能节省饲料费用,光伏发电站也不需要再采取其他方法处理野草。

这种相互补充的处理方式不仅解决了光伏发电站的野草问题,还带动了当地牧业经济的发展。牧民们养殖羊群的成本降低了,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光伏发电站也为牧民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就是海南州的“生态光伏+牧场”理念模式。“这种做法非常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依托园区内的植被恢复的牧草地,形成‘牧光互促’光伏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有效地带动了周边养殖业的发展。按照我们现在园区内产草量70%可以利用的话,年产草量达到11.8万吨,能满足养殖近8万羊单位的需求。”海南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何香龙说。目前海南州已在40个电站养殖“光伏羊”1.5万余只。此模式在降低饲养成本、带动群众获得稳定收益的同时,还能够降低光伏企业秋冬季割草成本和防火隐患。

以“生态光伏+牧场”为代表,近年来,海南州推动以科技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系统解决方案,在“光伏+治沙”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生态光伏+N”的理念模式,在推进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生态光伏+双碳”,让海南州融入全国发展大局,通过“青豫”±800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2022年向河南输送绿电394亿度。按现有新能源装机容量计算年节约标准煤737万吨,减排烟尘941吨、二氧化碳2237万吨、一氧化碳1974万吨、二氧化氮8.5万吨。海南州到江苏省的第二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已获国家发改委立项。“生态光伏+助农”,有力地带动了乡村振兴,投资3.44亿元装机5.05万千瓦的海南州光伏助农项目,年收入6000万元,扶持带动农户7269户,每村年收益30万元,将连续收益20年。在海南州实施的投资7.3亿元10万千瓦青海省光伏助农项目,每年收益1000万元,为全省乡村振兴作出了海南贡献。“生态光伏+旅游”,有效助力地方旅游发展,以光伏发电为轴心和光伏旅游为延展,在园区公路两旁种植苗木、花卉等,实现发电、种植、旅游一地多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进而带动科普教育、商务考察、观光体验等工业观光旅游业态发展。2022年以光伏园区为主的周边景点旅客达到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480余万元。

“下一步,海南州将通过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光伏治沙试验示范项目,探索形成防沙治沙与清洁能源有效融合的绿色发展新模式,形成生态保护修复、清洁能源发展、民生改善、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高效融合,加快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创新并强化封禁保护区治理措施,促进沙化封禁保护区植被恢复,加速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效维护生态安全,形成‘生态光伏+’新业态,持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新路径,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标有机统一,为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同类地区沙化土地高效治理与清洁能源协同发展提供先行示范,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作出积极贡献。”何香龙说。

打造“五位一体”的“光伏长城”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库布其沙漠中段,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骏马电站”就坐落在这里。

记者操作无人机从空中俯瞰,一块块蓝色光伏板随着绵延的沙漠起伏,拼接成一匹奔跑的骏马图形,宛如一匹在茫茫沙海中驰骋的骏马。

骏马图案由196320块光伏板组成,占地1398421平方米,于2019年7月成功通过吉尼斯世界记录认证,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

无人机俯瞰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骏马电站”。 鄂尔多斯市林草局供图

据了解,该基地年发“绿电”20亿度,节约标煤68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年、粉尘45万吨/年;实施生物固沙2.7万亩、工程固沙2.3万亩,套种黄芩、黄芪等中药材和紫穗槐、苜蓿等饲草3.6万亩,养殖高端肉牛1万头,延伸发展月亮湖、观光塔、牡丹园、骏马电站等旅游产业设施,实现了生态治理、新能源开发、农旅经济多产业融合发展。

基地所在的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园区近年来严格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重大时代责任,全面统筹能源资源开发和生态恢复治理,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安全发展为主线,对标世界先进水平,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产业。该园区计划“十四五”末建成光伏发电总装机1273万千瓦,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发“绿电”可达255亿度,节约标煤496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1350万吨/年、粉尘285万吨/年,同时有效治理库布其沙漠面积30余万亩,对改善内蒙古自治区能源供给机构和推进库布齐沙漠荒漠化生态治理贡献“达拉特方案”。

“我们要推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向防沙治沙领域聚集。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促进生态治理与能源开发的融合发展,将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成重要的生态工程、发展工程、惠民工程。”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额登毕力格说。

多年来,鄂尔多斯市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行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模式,通过打造“生态、绿电、产业、创新、富民”五位一体的“光伏长城”,促进生态建设与新能源开发融合发展、互促共赢。

建设治理沙漠、保护黄河的“生态长城”。鄂尔多斯沙化土地治理任务占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70%,面对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南北呼应的包围之势,鄂尔多斯分类施策、突出重点,高起点规划建设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和毛乌素沙地风电光伏“一廊多点”工程。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南岸规划建设总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在毛乌素沙地建设长约280公里的“一廊多点”风电光伏项目,板上发电,板下修复,“草光互补”“林光互补”实现光伏治沙370万亩;会同三峡、华能等企业建立光伏治沙基金,带动新能源企业参与生态治理1000多万亩。

建设能源转型、扩容增量的“绿电长城”。鄂尔多斯目前已批复新能源规模7186.6万千瓦,“光伏长城”和“一廊多点”项目规划范围内已建成光伏项目542万千瓦,在建拟建项目4627万千瓦,通过构建“2+2+4”特高压电力外送格局,可实现外送绿电6000万千瓦以上。

建设强基聚链、互补共赢的“产业长城”。以光伏项目建设为牵引,鄂尔多斯推动“装机+装备”双向赋能、产销对接,建成全球最大单晶单体太阳能工厂、北方最大太阳能光伏背板项目,世界光伏行业巨头隆基、晶澳、通威、天合光能齐聚鄂尔多斯,全市光伏产业链关键环节完整度达100%,主辅材配套率超40%。

建设科技引领、场景融合的“创新长城”。鄂尔多斯以“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国际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光伏治沙产业全链条技术创新,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发电效能提升、智能机械治沙、立体化生态修复等全方位应用示范,打造全国光伏治沙领域创新策源地。

建设绿富同兴、惠民利民的“富民长城”。鄂尔多斯积极构建光伏治沙多层次利益联结机制,项目前期流转沙化土地为农牧民带来土地增值红利,建设期吸纳农牧民参与工程实施增加劳务收益,运营期采取“订单种植”“公司+农户”等模式发展生态复合产业,每年提供稳定就业岗位5万个,促进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

借光治沙沙漠生“金”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西南部的磴口县,境内乌兰布和沙漠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77%,是全国内陆光能丰富区之一,年日照时数在3380小时以上。依托这一自然地理和气候优势,磴口县紧抓光伏产业发展的机遇,提出了“以生态项目扶持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生态建设”的思路,通过“光伏+生态治理”,开辟新能源产业板上产绿电、板间长绿草、板下变绿洲的三产融合发展新赛道,以光锁沙,以草固沙,打造产业化、立体化、高质化的防沙治沙新业态。

记者来到磴口县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看到这里整齐排列着一排排、一列列的太阳能光伏板。一眼望不到边的银色支架和深蓝色光伏组件,汇聚成产业发展的沙漠“蓝海”。

内蒙古磴口光伏板间种植。磴口县林草局供图

为充分发挥乌兰布和沙漠独特的光热资源优势,2020年,国华1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获批后,磴口县与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开展技术合作,创新编制《乌兰布和沙漠光伏+生态治理实施方案》。

“我们通过抬高光伏阵列高度、拉大阵列间距,给种植灌草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充分利用光伏板下沙地种植沙生植物,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进一步挖掘造林种草空间。按照光伏板间开展光伏+柠条生态治理模式、光伏+梭梭生态治理模式,努力探索实践光伏+林草生态治理协同发展模式。”该基地相关负责人说,项目通过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为发展林草沙产业提供更大空间。

2021年,国家电投、国家电投+易事特、大唐、国龙4个1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项目总投资26亿元,占地面积1.13万亩)获批后,磴口县及时优化生态治理方案,在光伏场区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铺设方格状的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提高砂层含水量和固沙植物的存活率,在草方格间示范种植梭梭、四翅滨藜、柠条等耐旱沙生植物,苗木成活率达到80%以上。形成了光伏+梭梭、光伏+柠条、光伏+四翅滨藜、光伏+甘草等4种生态治理模式,光伏场区植被覆盖度由项目实施前不足5%提高到85%以上。

今年3月,在磴口县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区,一根根光伏地桩拔地而起。紧挨着该项目区,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已成光伏蓝海,蓝海之下,工人们正在种植梭梭。

多年来,磴口县推广应用“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已完成治理2.3万亩。蒙能光伏85万千瓦2023年年底已并网,目前外围锁边稻草固沙已完工,可新增光伏+生态治理面积2.55万亩。

“多年来,我们多管齐下,形成了光、林、草相结合的林沙产业新模式,实现了‘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力求达到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磴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薛源说,“项目均采取光伏发电与沙漠治理相结合的模式,在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同时,实施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工程。”

磴口县所处的巴彦淖尔市今年也通过发布2号林长令明确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本着“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治用并举、三生共赢”的思路和原则,统筹电、水、土,统领点、线、面,分沙漠沙地、阴山北麓、河套平原3大区域,科学布局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到2030年,一体化工程装机规模总量达到1590万千瓦,其中新增装机容量480万千瓦。2024年一体化工程装机容量510万千瓦,完成生态治理33.3万亩。

依托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的实施,巴彦淖尔市全面推广现有模式,力争打造成黄河流域光伏+沙产业生态协同发展示范区和荒漠化治理展示区,不仅有效改善了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光伏电站的建成还为当地提供了稳定的清洁能源供应,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

《绿色中国》B(下半月)2024年5月号

“光”耀“三北”——“光伏治沙”助力筑牢“三北”工程生态屏障


乐鱼手机版 乐鱼下载 乐鱼游戏官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