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18 15:23:15 浏览:
这个故事,必须要从一个叫安德烈亚斯·帕瓦尔(AndreasPavel)的人开始说起。
安德烈亚斯出生在德国,父亲是德国工业联合会的副主席。在他六岁那年,全家迁往了巴西,后来帕瓦尔在德国读完大学后,还是选择在巴西定居和工作,在一家公共广播电台担任主管,以及做一些图书策划编辑——比如关于巴西的流行音乐。
那是1970年代的早期,磁带作为一种音乐储存介质通过录音机播放,已经非常普及。但安德烈亚斯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
为什么不能通过耳机,在不打扰旁人的前提下,随时随地听自己想听的音乐呢?
出身工业设计背景家庭的安德烈亚斯,很快就自己设计了一个“奇特”的装置:将音乐播放设备安装在一条皮带状的东西上,然后缠绕在腰上,以达到随身携带的目的。
他给这套设备起名为“Stereobelt”(立体声腰带)。
1972年,安德烈亚斯带着他的“立体声腰带”来到了瑞士的高山度假小镇圣莫里茨,在白雪皑皑的雪山脚下,戴上耳机,按下了自制设备的播放键——那是长笛演奏家赫比·曼恩收录在《PUSHPUSH》专辑中的一首悠扬乐曲。
安德烈亚斯一直记得当音符流淌进他耳朵时那一刹那的感受:
“看着轻盈的积雪飘落,我感到了一种漂浮……”
安德烈亚斯意识到,这种随身音乐播放设备有巨大的市场应用价值。他立刻向飞利浦、雅马哈等当时的电子产品制造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和嘲笑:
“没有人会疯狂到戴着耳机到处跑!这只是个疯子们喜欢的没用的玩意儿!”
但安德烈亚斯并没有放弃。1977年,他在意大利米兰为自己的“疯狂玩意儿”申请了专利。
很快,他就意识到了申请专利的必要性。
因为就在两年后,一家日本公司出手了。
二
1979年3月,一个叫井深大的日本人,开始让属下全力研发一种“奇怪”的机器。
井深大是大名鼎鼎的索尼公司主要创始人之一。按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资深音乐迷井深大是希望下属能够开发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音乐播放设备,能够让他在枯燥的长途航班上听完一整部歌剧。
井深大的创业好搭档,大名鼎鼎的盛田昭夫亲自领衔了这个研发小组。
他们手里有一个现成的可升级版本:PressmanTCM-100。
这是一款索尼自家研发的袖珍便携录音机,主要是用来给新闻记者采访时记录下被访者的语音——这从“pressman”这个单词就可以看出来。
盛田昭夫发现,这个版本其实已经可以满足井深大的绝大部分要求了,从理论上说,只需要做一个减法和一个加法:减掉录音功能和扬声器,加上高保真音质。
于是,经过工程师们的日夜攻关,1979年7月1日,索尼公司推出了一款划时代的产品:WalkmanTPS-L2。
索尼公司推出的第一代“WalkmanTPS-L2”
虽然这款产品是公司领导“个人爱好”的产物,但索尼公司上下其实对它的商业化抱有巨大的期待。不过,一开始市场似乎并不认可:
第一代WalkmanTPS-L2发售后,虽然大家都觉得很新奇,但出货量只有3000台,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但盛田昭夫很快想出了办法:他从上到下,发动索尼公司的员工带着Walkman走上街头,按下播放键,然后把耳机戴到过往路人的头上——绝大多数人在戴上耳机的那一刹那,脸上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
很快,Walkman就脱销了。
按照索尼公司原先的计划,日本首发后两个月就开始面向全球发售。但到了1979年9月,这个计划被推迟了——日本国内市场的需求太火爆了,导致索尼公司产能不足。
不仅仅是日本国内,大量来日本出差和旅游的外国人,已经把Walkman当作采购回国的第一目标,他们迫不及待地期待把这个神奇的小盒子带回国展示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值得一提的是,“Walkman”这个词是盛田昭夫坚持要用的,并不符合常规的英语语法。所以在最初,全世界各地对Walkman有不同的叫法:
美国人叫它“随处听”(Soundabout),瑞典人叫它“自由式”(Freestyle),英国人则叫它“藏身者”(Stowaway)。
但不久之后,这台机器就有了全球统一的权威叫法——1986年,“Walkman”这个词被正式收录了《牛津大辞典》。
还记得那个发明”立体声腰带“的安德烈亚斯吗?索尼Walkman的成功无疑大大刺激了他,于是他开始在多个国家和索尼打起了专利官司。从1980年开始,这场漫长的官司打了20多年,直到2000年后双方达成了和解,安德烈亚斯获得了一定的赔偿——当然,数目肯定不可能达到他的预期。
但与安德烈亚斯相比,更懊恼的恐怕应该是飞利浦、雅马哈这样的大公司,尤其是飞利浦公司——他们拥有便携式磁带的发明专利。
当年发明便携式磁带的飞利浦公司工程师奥登司曾遗憾地说:
“我一直认为发明‘Walkman’的应该是飞利浦公司,没想到是索尼……”
而索尼公司对此也有清晰的认识。盛田昭夫曾在Walkman发布10周年时说过一句话:
“虽然没有新技术,但(索尼)证实了如何使技术具体化、通过智慧能形成新产业的可行性”。
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磁带音乐包括“Walkman”也迅速在中国普及。
一盒正版磁带的价格当时在中国一度高达三四十元,之后一路下降,在9.8元这个价格区间维持过相当长一段时间,而“9.8元”也成了一代中国人青春记忆中不可抹去的一个价格。至于动辄上千元的“Walkman”更是当时很多普通家庭的中国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梦中礼物”。
三
1983年,一个里程碑出现了:全世界磁带的销量首次超过了黑胶唱片。
而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很轻易地总结出这个逆转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Walkman大大推动了磁带的流行。
但黑胶唱片也有自己固有的优势:音质出色。即便不断迭代推出的Walkman一直努力在音质上有所突破,但与黑胶唱片相比,依旧有天壤之别。
所以对那些对于音质有较高要求的发烧友而言,像Walkman这样的磁带式随身听只能算是方便面,能播放黑胶唱片的固定唱机才是正餐。
直到1982年,CompactDisk——也就是CD——出现了。
研发出便携式磁带的飞利浦公司在研发CD的过程中依旧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但此时他们已经不能一家独大,只能与另一个同样在这个领域一路飞奔的“大佬”联手合作。
那个“大佬”,就是凭借Walkman在音乐市场迅速崛起的索尼。
也是在1982年,飞利浦和索尼联合推出了CD的行业标准,而第一张CD也随之问世。
第一张CD,刻录的歌曲是瑞典演唱组合ABBA乐队的专辑《TheVisitors》,隶属宝丽金唱片公司
一夜之间,人类的音乐传播进入数字时代。
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都不难发现:相对于磁带,CD的音质要好很多,并且可以实现每首乐曲之间的跳跃切换,而不必等上一首歌放完或按“快进”或“倒退“来卷动磁带。
但是,当初和录音机一样的问题再度出现:CD唱机依旧还是太大,只能在室内播放,一旦到了室外,就无法欣赏高音质的音乐了。
率先做出动作的,依旧是之前在Walkman上尝到大甜头的索尼。
1984年,索尼推出了自家研发的第一款便携式CD播放机“D-50”。似乎要打造一个“man系列”,索尼给自家这款产品取名为“Discman”。
1984年11月1日,sony发售了第一款CD随身听“D-50”
“D-50”有差不多四张CD盒的厚度,虽然还需要外接电池盒供电,但凭借相对已经小很多的体积以及高度便携性,在当时的欧美国家立刻风靡起来——那些热衷于举办家庭派对和舞会的人们,把Discman和小型有源音响和功放搭配,成为了红极一时的播放器材。
在D-50获得成功后,索尼公司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新的Discman,在保留乃至提升音质的基础上,体积越来越小巧,越来越符合“随身”的概念。
事实上,Discman相对于Walkman,最大的革命性意义在于:音乐可以用数字化保存了。
而一旦这一点被确定,“随身听”的进化速度必然会大大加快。
四
1992年,一种简称为“MD”(MiniDisc)的存储介质诞生了。没有悬念——推出MD的公司,依旧是在这个领域尝到很大甜头的索尼。
MD自问世之初开始,就颇被人看好,因为它相当于传统的CD有不少优势:它的面积只有CD的1/4,容量却与CD相同,还有塑胶壳保护,解决了CD特别“娇嫩”容易划伤的毛病——而且,它还可录可放。
所有的优点都昭示了一点:MD比磁带介质的Walkman音质更佳,又比CD介质的Discman更便于携带,简直是一个天生的完美“随身听”。
索尼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机会。1992年,索尼公司的MDWalkmanMZ-1问世,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
在之后的10年时间里,索尼为MD投入了不小的研发成本,而MD也开始逐步小型化,慢慢进化到只比一个CD盒稍微厚一点,而其他各种功能也基本完善,音质更是保证到了CD水准。
而从工业设计上来看,MD也可以说是达到了人类“随身听”机械设计的巅峰了。
但是,MDWalkman在市场上的定位却始终有点尴尬。
在它的上面,是数量不算大但相对忠诚的Discman用户群体,他们愿意以较高的价格换取高质量的CD音质;在它的下面,是庞大的Walkman用户群体,他们虽然无法承受高价,但也能接受相对下降的磁带音质。
而位于中间层的MD就有点“上下不靠”:动辄上千乃至几千元的价位,让Walkman用户敬而远之,而对于CD爱好者来说,稍微加点钱甚至差不多价位就能买一个Discman了。
索尼后来推出的MDMZ-E10,被很多人认为是MD设计上的巅峰
但这些都不是关键原因。
真正颠覆一整个赛道的产品,往往来自于另一个赛道。
五
1997年3月的某一天,文经理在一架航班上阅读一份报告。
文经理供职于韩国三星公司,当时他是从美国飞往韩国,路途太漫长,他索性就阅读起了报告。那是一份电子图文报告,但有一个特别之处:附带了一首MP3音乐。
当时MP3作为一种音频压缩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它能把一首音乐以1:12的压缩率压缩成一个很小的文件,且能最大程度避免损害音质。
巧的是,正好文经理身边的一位旅客在用MDWalkman听音乐,受到触动的文经理不禁想:如果也有一个类似的随身播放装置,能将电脑里的MP3音乐播放出来该多好?
文经理回国后就把这个想法汇报给了上级,上级部门颇感兴趣,但随之而来的亚洲金融风暴让三星公司受到巨大冲击,文经理也因为业务调整,下放到了三星旗下一家叫“Saehan”的子公司担任总裁。
成为一方诸侯的文总裁反而因此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1998年,在他的亲自督阵下,全世界第一台MP3播放器——MPMANF10就这样诞生了。
之所以起名为“MPMan”,多少也有点想向“Walkman”致敬的意思。
全世界第一台MP3播放器MPMANF10
MPManF10其实就是一台只能用来播放MP3格式音乐的功能特定的小电脑,而且当时它采用的是极其昂贵的闪存,所以一直无法压下成本,自然也无法对Discman、Walkman乃至MD产生冲击,很快就销声匿迹。
但这台机器的问世让意识敏锐的人瞬间明白:全世界的音乐存储和传播市场格局,将被彻底打破!
原因很简单——这台小机器不仅可以听到普通人耳几乎辨别不出差异的高品质音乐,更可以无限制地免费从互联网上下载任何你想要听的歌曲。
这次,第一个反应过来的是美国人。
1998年底,美国帝盟公司(DiamondMultimedia)推出了自家的MP3播放器RioPMP300,将“互联网免费下载音乐”这一功能做到了极致,所以很快就引来了美国RIAA(美国唱片工业协会)的诉讼:侵犯知识产权。
这场轰动一时的官司最终以帝盟公司胜诉而结束,而MP3播放器也籍由这场免费的宣传而走红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开始放弃MDWalkman,更远离了Walkman、Discman,转投MP3播放器的怀抱。
曾经五花八门的MP3播放器
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成为音乐市场巨头的索尼不是没有做出过应对,但他们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们推出了自己的ATARC压缩技术和Hi-MD格式,试图再次成为行业规则的制订者。
但在更易于存储和传输的MP3技术,以及廉价、高效的MP3播放器制造行业面前,索尼最终也只能举起了白旗——在2006年后就再也没有发布过任何一款新的MDWalkman。
MP3播放器的流行,彻底取代了之前任何一种“随身听”设备,但也带来一个巨大的问题:
既然网上都能下载,谁再会傻到花那么贵的价钱去买正版音乐呢?
但正版音乐作者如果没有收入,哪怕“随身听”再完美,内容从哪里来呢?
六乐鱼下载
2001年10月,一个叫乔布斯的男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从裤兜里掏出了一个“小盒子”。
进一步改变人类音乐听歌方式理念的“IPOD”横空出世。
其实即便是用当时的眼光来看,IPOD在技术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它播放的也是MP3音乐,和它一样大容量存储的MP3播放器在市面上也并非没有,它的续航时间也并没有令人咂舌……
但它就是改进了市面上所有MP3播放器的缺点,展现出了一个优美综合体:极简但美观的外形,让人耳目一新的转盘设计,大屏幕的显示,可以储存1000首歌曲,可以连续播放10小时音乐……
但这些都不是IPOD的颠覆性革命之处,乔布斯真正的“杀手锏”是:购买IPOD的用户,可以通过苹果的iTUNES,花极少的钱(比如99美分),任意下载自己想听的音乐——那可是正版音乐。
这个巨大的成果,是乔布斯的团队之前与BMG、百代、环球音乐、华纳音乐和索尼音乐“五大唱片”来回进行拉锯式的艰苦谈判而换来的。
乔布斯在2003年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认为,人们希望通过下载方式在互联网上购买音乐,就像他们购买黑胶唱片、磁带和CD一样。”
而这句话也是让无数音乐制作人和唱片公司欢欣鼓舞的——这为他们解决了最头痛的盗版问题。
iPOD很快就成了苹果公司的明星产品,通过更新换代以及推出“mini”“shuffle”“nano”等一系列产品,“iPOD”成为了公司的“现金牛”,在推出四年后就为公司带来了单年45亿美元的收入(2005财年)。
至此,人类的“随身听”进化史到这里已基本达到了终点——这里的“随身听”,特指携带一种专门用来播放音乐的装置。
因为很快人们就发现,有一种机器,开始把所有自己需要的功能,都囊括在一起了。
当然包括听音乐。
七
2007年1月9日,依旧是乔布斯,再一次当众摸出了一个小盒子。
他告诉大家,这台机器叫iPhone,是一台智能手机,可以做很多你想做的事,当然也包括听音乐。
尽管在iPhone问世之前,已经有不少类似的手机(包括索尼家的产品)已经集合进了播放MP3的功能,但就像当初的索尼一样,苹果公司已经成为了音乐界的新兴巨头,他们推出的产品将深度影响“随身听”历史的发展。
苹果公司应该庆幸的是,颠覆IPOD系列的产品,依旧是自家的。
随着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普及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以iPOD为代表的MP3播放器也完成了历史使命:谁愿意随身带着两个可以听音乐的机器呢?
2022年5月11日,苹果方面宣布:iPod产品线正式全线停更。
iPOD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把接力棒交给了iPHONE,而iTUNES的音乐商店也完成了与“苹果音乐商店”的交接——用户们已经习惯了付费会员模式而不是单曲购买模式。
当然,曾经以为已经垮塌的MP3播放器行业,并没有完全缴械投降——索尼公司就是在断壁残垣中的坚守者之一。
他们家出品的NW-WM1AM2,在民间被俗称为“金砖”,一台售价近万元,但凭借醇厚的音质依旧在全球市场吸引着一批对音质有特别要求的音乐迷。
只是,人们的心里都很清楚:“随身听”作为一种大家所熟知且在全世界都普及的机器,已经成为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
馒头说
我刚进报社没两年的时候,参加了一次座谈会。
那场会是当时报业集团的社长一把手亲自召集的,对象是报社的青年记者,座谈的内容是谈一下集团的发展策略——当时集团准备推出一系列新媒体产品,从软件到硬件,包括研发一款电子“阅报器”。
现在回过头看,在20年前就启动新媒体转型,领导的眼光和魄力真的是非常可以的。但也可想而知,遭遇的阻力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现在回想,召集我们开座谈会,主要是想先从年轻人中动员起来,达成共识。
当时的我刚采访完雅典奥运会回来,深深感受到了新媒体对纸媒的巨大冲击,所以对于新媒体转型,我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甚至非常兴奋。但在那天的座谈会上,我却唱了个反调——现在看,我当时也真是个愣头青,不知天高地厚,什么话都敢说。
我的质疑,主要针对的是那款电子阅读器。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我们一个报业集团无法承担的研发成本(不过确实是和别人家合作的),关键还是应用前景。我当时是这么说的:
“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所有的功能,包括拍照,游戏,看电影,当然也包括阅读,肯定都会集中到一个终端上——手机。所以我有点担心的是,谁出门除了带手机之外,还会专门带个机器读报纸?”
说实话,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私下问,不需要公开提,我有点不分场合。但我们的社长完全不以为意,很平静地给出了他的回答,大致意思是: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是这么想的:我们的祖先从发明轮子到坐上汽车,经历了漫长的数千年。如果大家都想:反正未来是有汽车的,我们现在去捣鼓什么?那么这数千年里就不会出现各种我们现在看起来非常落后的交通工具。
但这数千年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一步跨越的,那么在这过程中就会产生效益,我们不否认未来的发展,但我们为何要放弃当中这一段的利润呢?”
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一直记到现在。
事实上,电子阅读器后来证明确实有过一段时间黄金期的,即便是智能手机已如此发达的现在,也依旧拥有一批垂类用户。
之所以想起这个故事,也是因为写这篇“随身听”简史。
回望过去,从Walkman到Discman到MDWalkman再到MP3播放器再到iPOD,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都是一个手机能解决的事儿,费那半天劲干嘛?
但这件事,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演变和进化出来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确实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和利润——到1998年,光索尼一家的Walkman就卖出了2.5亿台。
同时这也是一个极其残酷乃至惨烈的进化过程,有人会在这程领先,有人会在那程冒头,但更多的人会被淘汰,被历史遗忘。
就好比现在的新能源车。谁能保证新能源车的最终形态就是电车?谁能保证笑到最后的就一定是特斯拉,或是比亚迪?大家都知道且向往氢能、太阳能乃至可控的核能,但这是一条漫长的赛道,现在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向前奔跑。
在人类的科技商业进化史上,“随身听”的演变其实是一朵小得不能再小的浪花。
但就这朵小小浪花,就已经很有意思,也已经可以窥斑见豹了。
1、《索尼Walkman40周年回顾播放器工业设计的典范》(“数码评测”,2022年11月30日)
2、《从iPod到AppleMusic,苹果公司的两次“音乐革命”》(“界面新闻”,2022年5月15日)
3、《关于世界上第一款随身听TPS-L2的随笔》(牙仔·机海拾遗,“知乎”词条)
4、《日媒:索尼创始人亲述Walkman的启示》(《日本经济新闻》,转引自“环球网”,2019年7月19日)乐鱼官网
5、《Walkman40周年之际,回顾一下“随身听”发展史上的5个小故事》(“机核GCORES”,B站)
6、“SonypaysmillionstoinventorinWalkmandispute”
7、“AnUnlikelyTrendsetterMadeEarphonesaWayofLife”(“TheNewyorkTimes”,https://www.nytimes.com/2005/12/17/world/americas/an-unlikely-trendsetter-made-earphones-a-way-of-life.html)
乐鱼游戏官网